2018中美卫生合作论坛-诺贝尔苏州专场
迈克尔·罗斯巴什教授
昨天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、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迈克尔·罗斯巴什教授来到苏州,参观了苏州市急救中心、苏大附二院、市广济医院,并在市广济医院现场讲解了自己诺奖成果"生物昼夜节律调控分子机制"的研究历程,同时分享了自己的"成功学"--保持好奇心,坚持不懈地去做吧!
市长李亚平会见了罗斯巴什教授一行.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、分子生物学家袁钧瑛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副教授、中国药物研究所肿瘤组组长俞强,一同来苏并陪同罗斯巴什教授参观全程.市卫生计生委主任谭伟良、副主任陈小康,EVO医疗CEO吴秋婷女士及各医院领导班子陪同参观交流.

李亚平市长会见罗斯巴什教授
诺奖实用派:"晚睡不可怕,只要有规律"
人们很早就知道,动植物和人类都有生物钟,这种周期性的适应能力被称为生物的"昼夜节律".但是,这个生物钟内部是如何工作的,一直是一个谜.
近年,这个谜底由杰弗里·霍尔、迈克尔·罗斯巴什和迈克尔·杨三位美国科学家解开了.三位学者以果蝇为实验对象,找出了控制果蝇日常生物节律的基因,并记录下这一基因所控制的蛋白质在细胞中夜间聚集、日间减退的过程."生物昼夜节律调控分子机制"这一研究成果因此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.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示,"这个研究阐释了生物钟的内部运转原理,解释了植物、动物和人类如何调节自身的生物节律."

罗斯巴什教授一行参观市广济医院睡眠中心
研究证明,生物钟调节着至关重要的功能,如行为、荷尔蒙水平、睡眠、体温和新陈代谢等.罗斯巴什教授解释道:"当外部环境突然和我们的生物钟不吻合,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.如果生活方式总和身体内部的生物钟'作对',患上各类疾病的风险就可能增大."
既然诺奖研究解开了生物钟的奥秘,人们便想知道应该如何和自己的生物钟"相处",是应该坚持"早睡早起身体好",还是"跟着自己的感觉走"?带着这个问题,昨天苏报记者专门请教了罗斯巴什教授.对此,罗斯巴什教授表示,维持有规律的生物钟最重要.他说:"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,有早起派也有晚睡派,只要你维持自己的生物节律、按照你的作息规律来生活,即使晚睡但保持有规律的晚睡都是可以的,并不一定说只有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."随即,他补充道:"当然,晚睡的人需要注意,由于第二天要继续工作学习,你要确保你的睡眠时间充足,才能维持第二天的良好精神.不规律的睡眠才会对衰老产生影响."
诺奖段子手:"我的研究对象得了五次诺奖"
昨天下午,市广济医院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,挤满了前来一睹"超级大咖"风采的医务人员.讲台上的这位国际级"大咖"罗斯巴什教授则风趣幽默,即使讲着这么专业的课题,他的连珠妙语也时不时引起在座听众的会心笑声.
罗斯巴什教授在市广济医院讲座
数十年来,罗斯巴什教授与果蝇为伴,果蝇既是他的研究对象,也是他的好伙伴.获得诺贝尔奖的那天晚上,罗斯巴什教授的庆祝蛋糕上也装饰着一只巨大的"果蝇",并且写着"今天是果蝇的大日子!(It's agreat day for the Fruit Fly!)".罗斯巴什教授在讲解时也隆重介绍了自己的小伙伴,他强调:"果蝇的睡眠和人类非常相似,从睡姿、药物反应、觉醒阈值的提高以及不规律睡眠对于衰老的影响,都和人类的反应一样.因此,研究果蝇对于解开人类睡眠秘密具有参考价值,果蝇也被用来模拟和研究多种人类疾病."他还风趣地说:"科学让果蝇出名了,我的小伙伴果蝇已经获得了五次诺贝尔奖,我才获得了一次."的确,在诺贝尔奖颁出的奖项中,已有五个奖项是以果蝇为研究对象而取得的.
聆听罗斯巴什教授讲座
按惯例,诺贝尔奖在"开奖"前20分钟才会通知获奖者,去年10月2日早上,罗斯巴什教授接到了获奖通知."他们从瑞典斯德哥尔摩打来电话通知我的时候是早上5点钟.天呐,这个时间点,对于我这个专门研究生物节律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,他们打乱了我的节律.我另一位获奖的同伴他所在的州是夜里2点,他也很痛苦."谈及自己获得诺奖的感受,罗斯巴什教授这段话风趣幽默,又紧扣着自己的演讲主题,"三句话不离本行",引得台下阵阵笑声.
罗斯巴什教授一行参观苏大附二院并与医护人员代表座谈合影
诺奖成功学:"维持好奇心,坚持不懈地去做"
在演讲中,罗斯巴什教授反复强调"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",表示自己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基于前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.他的谦虚、平实让台下的听众赞叹不已.
罗斯巴什教授说,最初并没有想过自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,只是坚持不懈地完成自己手上的工作."保持你的好奇心,对新的领域始终充满热情.并且,你应该做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这样你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,最终不管得到什么样的结果,你都会很高兴."罗斯巴什教授分享了自己的"成功学".
罗斯巴什教授一行参观市急救中心急救分级调度系统
美国波士顿大学副教授、中国药物研究所肿瘤组组长俞强曾在罗斯巴什教授的实验室工作.1983年到1989年间,俞强在罗斯巴什教授的实验室攻读博士,参与了罗斯巴什教授对果蝇周期基因的克隆研究,也一路见证了罗斯巴什教授走上诺奖巅峰.俞强告诉记者,罗斯巴什教授在科研工作上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,有着广泛的兴趣,而且他对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还有着自己独特的"直觉",罗斯巴什教授最早的研究领域是酵母,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研究方向从酵母的分子生物学转向果蝇的生物行为学,并最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.俞强说:"罗斯巴什教授认准了他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力最基本的现象,只要做下去就会有价值,他就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."
"只要你坚持努力,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;如果再有一点儿好运气,比如像我这样,那就更棒了."罗斯巴什教授说.